Want to learn guitar faster? Understand the 9 mindsets of the "beginner's mindset"!

吉他學習者的初學者心智

每當我在與新生試課的時候,都會問學習目標或者對彈吉他有什麼樣的期待,而通常都會有兩種不同類型的學生。

第一種是本身有學過的經驗,可以很明確表達自己想要補強什麼,例如想學習樂理、學指彈技巧或者想讓伴奏得更豐富等;第二種則是沒有想法,就單純覺得吉他聲音好聽想學。

有趣的是,這兩類學生在學習的效率,反應出不一樣的效果,第一類型的學生(我們稱A)進步的線形會有停滯狀況,而第二類學生則會出現「兩個極端」的狀況,一部分(我們稱B)較容易線性成長且容易跨越門檻,另一部分(我們稱C)則是容易負面想法。

起初我認為有經驗的A類學生應該會呈線性學習,但經過我的觀察發現,A類學生在學習過程其實很容易出現「撞牆期」,B類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超車了部份A類學生,而C類學生則是斷涯重生式學習😂

這也讓我開始感到好奇這種現象,為什麼同樣的教學模式(當然會做點微調)會出現這樣的結果,於是查詢相關的教學法、心理學等文章資料來研究。

容易陷入的「認知慣性」

在我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到,這種與我們一般想法有所出入的主因可能為,A類與C類學生會容易不知不覺進入了「認知慣性(Cognitive Inertia)」,簡單說明就是:

  • 傾向維持現有的思維模式
  • 已預設立場
  • 對新觀念的接受度較低
  • 即使知道需要改變,也難以快速調整
  • 學習的知識碎片混亂受影響

A類與C類學員在學習過程前,已建立了某種特定「框架」,容易受限於既有觀念或預設立場,且碎片的訊息容易擾亂學習情緒,覺得自己學的四不像。

例如手指短不好彈、指彈演奏、樂理指板、抓歌等內容很困難,覺得這些東西應該要練幾年才會,學起來不是那麼的自信,又或者學了音階指板,看了很多影片或文章知道是什麼,但實際應用時不會使用,需要重新推導一次,造成挫敗感。

不過在彈奏技巧層面,A類型學生確實較容易掌握,畢竟技巧是靠時間和練習積累的,先前就已經有相關經驗,在執行操作起來就相對比較快掌握。

而我的吉他教學方式,希望盡可能用最簡單明瞭的作法及練法,讓學生快速掌握(當然有些音色細節之類的要花時間練),所以有一些方式較一般學習法不同(有時可以感到學生很有壓力),我也會盡可能的放慢步調,這也是造成學習進度較緩慢的原因。

但比較尷尬的是,A類學生在理論及觀念層面有時會不小心卡住,例如用「固定調」與「首調」來解釋音階為例子,我為了讓教學上,能讓初學者較好理解,我會用新手認知中的知識點去串接。

舉個例子來說,原先新手可能早就知道什麼是Do、Re、Mi、Fa、Sol、La、Si,那我在解釋不同調性時就會直接引用。

例如D大調自然音階,我會說:「D大調的Do、Re、Mi、Fa、Sol、La、Si」,但實際固定音為:「Re、Mi、Fa#、Sol、La、Si、Do#」

通常我只要再舉KTV唱歌升降調性的例子,零基礎的初學者們可以很快理解,並直接通往下一個知識點邁進

而如果原先有接受過音樂班教育,或是以五線譜開始學習的學生,就會使用固定音思考

以音階中的第一個音舉例,他們聽到的音會是Re,但為什麼我們要講成Do這個音,雖然透過解釋後能慢慢理解,但需要再透過「一層」來轉換,容易會與原本的認知打架。

那為什麼我還是會建議使用首調的思維來學吉他的原因在於,吉他指板是一個二維的平面(XY),以「首調」彙整出的「音階指形」可以「視覺化、模組化彈奏」,相較固定調來的「便於應用」,也是我建議吉他初學者先以首調學習的原因。

而使用固定調的方式學習吉他,對初學者們的時間、學習成本相對來的高,也容易放棄,如果碰到升降調性的話,那複雜程度更是讓初學者容易頭昏眼花(甚至是有經驗的學生)

不過固定音也有它的好處,如果有意往音樂專業發展,還是要學會五線譜,之後有機會再說明,這邊我們暫不展開解說。

吉他初學者少有且寶貴的「初學者心智」!

而第二類型的B類與C類學生的差異其實在於,B類學生擁有「挑戰者心態」,他們因為對於學吉他的認知,就在於「沒有框架」,所以學習起來非常的輕鬆容易,很容易投入學習中。

相反地,C類學生,其實就進入到了「認知慣性」之中,可能覺得手指短、按的痛放棄的機率相對較高,遇到困難容易停滯或放棄,但卻有更少部分C類學生能再一次次的負面想法中,一次又一次的回鍋,一步一步克服晉升呈A類學生,我也覺得很不錯,至少沒有完全放棄

舉個B類學生例子來說,我有位的學生,她叫阿米,在2024年11月底開始跟我每周視訊學吉他,截至目前為止她已經學了完整的2-3首指彈曲目

掌握了基本彈唱伴奏的觀念,背完全把位的音階指形,也能夠自行做彈唱的調性切換,而這些看似較為進階的內容,她只花了6-7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,且正準備學習抓演奏曲。

也許你可能會想,怎麼可能6-7個月已經可以練到那麼進階的內容,其實這主要的原因在於B類學員對學習的內容,是沒有「框架」概念,而這種現象也稱為「初學者心智(Beginner’s Mind)」,這是來自日本禪師鈴木俊隆(Shunryu Suzuki)在其著作《Zen Mind, Beginner’s Mind中推廣的精神,其中有句名言為:

"在初學者的心中有無限可能,在專家的心中則只有少許。"

其中具備心態有以下9點:

  • 沒有預設立場
  • 保持開放態度
  • 擁有挑戰者心態
  • 保持耐心及專注力
  • 不被既有觀念限制
  • 願意接受新事物
  • 初學者反而因為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」而減少了心理負擔
  • 沒有被「這很難」的預設觀念影響
  • 不會過度思考或擔心,直接投入學

所以教學起來的感覺,完全沒有停滯感,有種很理所當然地學完成每個內容,整體的教學與學習節奏都非常的滑順,可說是學生中的SSR等級。

當然一部分也要歸功於她自己本身「每天」肯花時間練習,並且願意照我說得去做,每次上課都達到上節課交辦的作業,有時可能沒有完全達到,但也盡力完成了80-90%,我覺得很佩服。

如何破除「認知慣性」呢?

我認為破除認知慣性不是簡單的事情,需要透過垂直向的深入了解後,經過消化及驗證,才有機會推翻以往的框架,而在我們的學習過程,幾乎是以水平向的學習模式。

垂直向的深入研究及思考,也通常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,並且需要透過其他事件來觸發條件,才有可能做到破除認知的機會。

再白話一點,就像研究所或者博士階段,需要針對某個主題作深入研究,而所需花費的時間、精力、學習成本通常會比較高,對初學者及有經驗的學生來說來說其實比較不符合效益。

既然不符合效益,那麼到底怎麼做到呢?其實我認為只要將心態做點轉變即可:

我建議有以下幾點:

  • 保持空杯狀態 → 先拋開既定印象及想法
  • 不預設立場 → 不設立任何難易度
  • 擁有好奇心 → 對原理或知識點都抱持好奇
  • 保有創新思維 → 抱持開放態度接收新知
  • 保有挑戰者思維 → 保有克服任何困難的心態
  • 保持耐心及專注力 → 保持專注力及耐心
  • 直接實際練習 → 對任何知識點及說法都親自嘗試

如果你擁有以上的特點,我認為在任何學習上一定是順風順水的!

結論

我會做這樣的小觀察與研究,其實也只是讓自己更能夠達到「因材施教」的目的,不是說A類遇到撞牆期就生自生自滅,C類放棄就不想辦法讓他們對吉他重拾熱忱,B類就不可能放棄或遇到撞牆

每一類型的學生都有不同可能與結果,我也只是剛好在吉他領域說得出點什麼來,熱愛這個領域,希望透過我的能力幫助在吉他學習的道路上迷茫的琴友們。

也剛剛好在這十幾年的學琴教學經驗,藉由吉他悟出些不同於「純彈吉他」的雞湯與想法,也許你們在吉他學習的領域,還再進行中甚至暫停中,但如果你還想學琴,我會在這等著你

希望有看到這篇文章的學生們,也別有其他負面想法,有些字句我想盡可能的圓潤修飾,但可惜我的文筆還是不太好😅還再努力學習中,如果有冒犯的感覺,先和你/妳說聲抱歉。

我也希望藉由我的一字一句,能夠為我的學生及讀者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發或者幫助,如果你想再聽我講更多學習吉他的主題內容,還請持續關注我的樂玩週報。

如果你也想學吉他不知道從何開始,可以考慮我一系列的吉他學習地圖系統課程

想獲得最新吉他相關話題或文章,也可以訂閱我們電子報!

是熱愛吉他彈奏及教學的工程師,擁有豐富的吉他比賽經驗,多次拿下兩岸吉他賽事中的冠亞軍,曾任職中國知名吉他教育機構陳彥宏吉他教室,擔任吉他師資培訓講師,擁有十幾年的吉他演奏和教學經驗,現為The One樂玩吉他創辦人。

Shopping Cart
Scroll to Top